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佛学与哲学的区别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佛学与哲学的区别是什么?
在近代中国佛教,比较深入阐述佛法、宗教、哲学三者的关系,首推太虚大师。他在这方面的著作很多,对佛法与宗教关系的著作,有《我之宗教观》、《宗教观》、《宗教构成之原素》、《我之佛教观》、《佛学与科学及宗教之异同》、《无神论》、《破神执论》、《天神教之人界以上根据》、《佛教化的世界
宗教学术观》、《中国需耶教与欧美需佛教》等,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佛法与宗教的关系及区别十分关注,而且思想十分丰富。
首先,他对宗教的定义、起因、本质、构成要素、差别等次及未来都有系统的阐述。对于宗教的定义,他在《我之宗教观》上说:
今且就流行之宗教一名,下一定义,现在所谓宗教,本之中国原来之语意,应可但称为教--如中国言儒、释、道三教等。教即宗教,故佛教及耶教等皆为宗教。而教皆有自心修证及教化他人者之两方面,个人自心修证之实际曰宗,而本之以教化他人者曰宗教。……则宗教者,有内心修证之经验为宗本而施设之教化也。〔17〕
太虚大师吸收了近代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哲学家威廉·詹姆士从个人内心体验对宗教的理解,这样他不但把佛教、基督教和回教是宗教,而且“即如中国孔、老,亦有其特殊之内心体验,断断乎非未尝修证人之见闻觉知所能征验者”,这实际上把儒家、道家也看作是宗教。〔18〕而且,他认为宗教与一般的哲学、科学不同在于“以其所施之教有超常之内心经验为宗本故”,这与美国的宗教经验学派的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
对于宗教起因,太虚大师归纳为四种:一、由偶感奇幻神秘之灵境,因为梦境、幻境及某种“心理变态”而引起的神奇“灵境”,这是“诸灵魂教”的产生原因;二、由造作者及主宰者之推想,因为宇宙万有如此繁密严整,于是便设想必有“唯一之主宰”,这种“假想”再同“内心灵感”联合起来,这是“耶、回、婆罗门等之天神教”的产生原因;三、由对于人世不满及图超登之满足,希望“除所苦而臻所乐”以“求超脱以遐登乎满足之域”,这是佛教的“大乘教及小乘教”产生的原因;四、由人生意欲无限价值永存之要求,“视人世如牢狱,感人生之空虚,於此须了解人生之真相——本来面目——究竟如何,此理不关於诸宗教及诸哲学,而大乘佛教亦由之而起——唐宗密原人论亦明此义。”这是大乘佛教的产生原因。〔19〕太虚大师的这四个起因,可以说都是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对于宗教本质,太虚大师归纳为四点:第一,自心信修所获之超常证验,这是通过修持,而获得“超过通常人见闻觉知之上而自得其不可思议之证验”,如佛教的“三昧”、耶教的“圣灵感通”,这些都不是“学理上研究之可得”的“自心信修”的不可思议之证验;第二,开示超常证验及趋入门路之教训,也就是“必宗本其自心之超常证验以开化他人,著为教训,令皆悟入”;第三,表现超常证验或方便应化灵迹,“方便应化”以“表现超常证验”,或“种种灵奇神通”而使人钦慕;第四,引导及规范其徒众之仪制,就是为了“引导”教徒信众而制定的各种“相好庄严之仪式”以及“应守之规范”。另外,他还指出宗教有“为损或为益于人心世道之旁效”,这就是多数宗教是有益于人世,另外还有“害人之邪教”。〔20〕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宗教本质的认识,仅仅是宗教的一些特征,仅是心理上的,而忽视心理因素背后的更深层的社会因素。这当然也是因为他受了威廉·詹姆士心理哲学观念影响的结果。
对于宗教构成的要素,太虚大师在《宗教构成之原素》一文中也归纳为四点:第一,“超于平常理智”的“心灵上之非常经验”,这是各种宗教如基督教、回教、佛教及中国的儒、道都有;第二,“大悲愿力”,因为“觉察宇宙万物与乎世界人类,皆可得达超出尘俗之非常灵知经验,以同享彻底之安宁快乐。但观世人皆未自臻此境,于是大悲哀悯之心生焉”;第三,“通达事理之知识”;第四,为适合时机之德行,即“适合时代需要之道德行为”。在这四种要素中,以“非常之灵知经验”最“切要”、最“根本”,而且“佛法於此非常灵知之经验,最有精当而不偏颇、严密而不疏懈之说明。要之,此非常灵知,乃为宗教经验,而通达其中事理以评判论断之者,则为宗教哲学。佛教之精华,即在于此!”〔21〕太虚大师的这四种要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他强调“非常灵知之经验”,是受到心理哲学的影响;而且他强调佛教高于其他宗教,是因为佛教本身宗教哲学的精当、严密,这是确实的,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佛教大师的护教立场。
太虚大师还对各种宗教划分不同等次:一、鬼灵教,是“最低限度之宗教”,这种宗教“大多以祸福耸动于人,其奉行崇拜者,多为迷信盲从无知识之人”,“日本之多神教,中国之道教,及现时流行之同善社、道院等”就是属于鬼灵教;二、天神教,高过鬼灵教之上,“如印度有崇拜梵天之婆罗门教,耶教、回教之信上帝真宰”,因为他们“推想宇宙万有有造作主宰者为唯一真神,而否认种种鬼灵者”也。三、自心教,这是“依自心信修所获之超常证验,认定惟是自心之心境,否认种种鬼灵及惟一无二能造作主宰宇宙万有的造作主宰者。”自心教又分为四种∶一、静虑教∶即重禅那,如宋明理学亦重静虑,“虽尚属人天教,已非仅有理论上推究之世间一切学说相比拟也”;二、存我教,如印度数论派与耆那教等,“依前静虑更加其哲学之理想,计以自我之独存为解脱,要将宇宙消归於无影无响,而神我遂得解脱而永久存在”;三、无我教,即佛教的小乘,否认其所存之我而主张无我;四、正觉教,即大乘佛教,“于宇宙万有世出世法,皆能正确了知其本来如是之真性实相,犹如大圆明镜清净光,更无无明障蔽。发起求此正觉之心,即无上菩提心;此心情与无情悉皆平等,惟须由众生而至成佛,乃成正觉而得圆满”。 〔22〕下面,我们将其文的表格列出:
┌鬼灵教
│天神教————————人天教
宗教差等┤ ┌静虑教
│ │存我教————外道教
└自心教┤无我教 小乘
└正觉教 大乘 佛教
从太虚大师对宗教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宗教”概念十分宽泛,包括各种鬼神信仰、无神教及宋明理学。同时,他不仅将佛教(包含大乘和小乘)置于一切宗教之上,更将大乘置于小乘佛教之上。这反映出他并不认为佛教因与其他各种宗教有别而不属于宗教,而只是认为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是最高的宗教。〔23〕但是,他将宋明理学归入静虑教,而又说“属人天教”,这有逻辑上的混乱。
太虚大师在佛法与宗教、哲学的关系上,他提出佛法是宗教而又不是宗教,是哲学又不是哲学。他在《甚么是佛学》一文中说:
佛学在文化上,占最高底地位,它究竟是哲学呢、宗教呢、科学呢?甲说是哲学,乙说是科学,丙说是宗教,议论纷纭,是皆不懂佛学而下武断的言论,为向来未决之悬案。就哲学之出发点说,或为宗教之演进,凭空想像的解释人生宇宙;或为科学的发达,根据“心理”“生理”或“物理”学来说明人生宇宙∶哲学虽与佛学同一说明人生宇宙,而实与佛学不同。佛学之出发点,由与修养所成圆觉的智慧,观人生宇宙万有真理了如指掌,为了悟他而有所说明;所以佛学虽可称哲学而又不同哲学。且佛学不过以解说为初步的工作,他的目的在实行所成的事实,如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变娑婆秽土而为极乐是。如三民主义能团结全国人心,领导国民革命,是有宗教之作用的;佛学的功用,在开人天眼目共趋觉路,亦自然有伟大的宗教团结力。但虽是宗教,却没有其他宗教所崇拜的神,或神话迷信,故又可说不是宗教。〔24〕
他将佛法置于一切宗教、哲学及科学之上,来佛法来统摄各种文化,他列表如下:
┌宗教—┬————文学—┐
佛学┤ ├—哲学├
美术
└科学—┴————工艺—┘
关于佛法与哲学的关系,太虚大师在《论哲学》、《佛法是否哲学》、《西洋、中国、印度哲学的概观》、《佛法与哲学》、《唯物、唯心、唯生哲学与佛学》、《佛学与宗教哲学及科学哲学》等文中加以阐述,从而开掘佛教中的哲学理论,寻求佛教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长点。1928年,太虚大师访问英国时,在与罗素的一次会面中,太虚大师指出罗素的哲学,“颇多与佛学同点。”“若中立特体为各各独立存在之非因缘所生法,则近于佛学中小乘一切有部之实有法。若亦为因缘所生法,则近于大乘缘生性空之法。”〔25〕太虚大师认为佛法比一般哲学思想,无论是西方的、中国的,还是印度的,要优胜得多,他在《佛法与哲学》一文中说:
在哲学上,要知宇宙真相本体之出发点,与佛学之求正觉法界不无相同,但哲学家卒难确知宇宙之真相本体,或计之为一元、多元、无元等,思维筹度,遽执为当!不知此摸背言床、抚胸言地之徒,或差胜於捏尾言绳者之一筹,而所见较广则有之;然以此瞎子之所摸得者,较彼明眼人之亲见全象,活动自如,仍迥然不同也。何以故?皆不出错觉之一途故。〔26〕
太虚大师认为在探究“宇宙真相本体”的出发点上,一般哲学与佛学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因为哲学家们的“错觉”,所以终究无法弄清宇宙的真相。同时,他认为佛法中的“真如”,就是哲学家们所渴望了知的“宇宙万有的真相及本体”,但是亲证“真如”,必须按照佛教的修持方法以“反观自心”。所以,他对佛法与哲学进行了这样的概括:佛法是“从觉化迷”,哲学是“在迷执觉”。
太虚大师在提倡佛法高于哲学的同时,又承认佛学思想中具有与哲学相近之处。他在《唯物唯心唯生哲学与佛学》一文中,认为佛法中的“法性无生”思想与唯物论、“法相缘生”与唯心、法界妙生与唯生非常相似。〔27〕虽然这样的比附非常勉强,但是他毕竟承认佛法中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可以包融含摄各种哲学。
所以,他在章太炎、蒋维乔等人积极推动佛学哲学化,和杨文会、欧阳竟无等人坚决主张佛法非哲学的同时,表现了一代大师的鲜明态度,无疑具有扬二者之长而克二者之短的合理性。
七七网
佛学与哲学的区别是什么????
佛学之精深博大,论理体系之完整究竟,诚为人类文化精华之所在,其对宇宙人生真理之了澈,贯世出世法为一体,实诠哲学理则之极致,而其指论智德之实践,则又处处融汇于吾人生命群体之日常生活中,故远非一般迷信鬼神,徒托空言者之可比,然常人因对之多乏深刻理解,故有视其为仅能存在于知识贫乏之古代社会中,因于人类对自然现象之震撼迷惑,而在宗教情绪与生活之演化中,所形成之一种宗教神学,其与纯论理之哲学,实无所贯通,殊乃一大误解,盖论哲学之目地、价值及功用,在求明析宇宙人生之究竟,而导人类存立于真知至善之境,故其非但批判于文化,且有指导文化之功用,是以论理如不究竟,甚或有所偏失,则虽只一人一家之说,亦往往足以贻误社会人群;今日人类社会之物质文明,故已进入原子太空时代,生活方式亦由原始劳动,进入机械化、
自动化之阶段,但在精神方面,则又因为多数人对人生理事之不澈,局于断常偏执之错见,致沈溺于功利自私之深渊,逐物忘心,德性堕落,此实乃二十世纪人类之一大悲剧,而何以导致此人文发展中,智德之不能平衡,吾人实有对人类之知识问题,重新加以反省检讨之必要,而在哲学上迄今仍所未能究竟之根本问题,如宇宙本体之真相,生命理体之究竟,知识能力之扩展等,在佛学上,则早有明确具体之解决,并已有古今千万人之所实证,然而今日之哲学与科学方面,仍未尽将佛学中之全部真理,予以融通运用,此更为人文发展中,一最大损失,故将佛学哲学科学知识之融合应用,以拯救人类社会之陋失、开拓光大人文发展之理路、导人生于真知至善平等自在之理地,实为当世之要务也,笔者孤陋无学,非对某种世学有何成见,存心褒贬,因有感于斯,是乃略抒管见,以供读者指正。
一、对哲学知识之研讨
人类之所以能别于禽兽,组成社会,创造文化,以人为之目地法则,适应改变自然界之因缘制限以善遂其生者,在其自身具有心性上之觉知能力,故论人类知识之所以能成立,主要在能知方面具此心能,其次始为所知方面事物之显现,以意识分别其因果存在中之质量、关系、时空变易等之理奥,故所知之理量,必为能知所决定,而世人在此业果感报之根身器界中,是否真已将其心性之本能全予发挥运用,以创建其正确普遍完整之知识,以供人生之需求,则仍未尽也,古今诸多哲人,于受本身心识能力制限之故,是以其知解,始终只局限于根尘和合妄识变现之现象界,而未能洞澈真如实相之理体,故其论宇宙之本体,则唯心唯物,一元多元之争,历二千余年而未解,在知识论中,理性说、经验说等亦莫衷一是,致使人对社会人生见解处理,陷入一片纷乱中,故常人对人生意义价值究竟为何?多感茫然无所择从之慨!诚堪悲悯之至:谈哲学问题,一般多以为西方哲学较有理序,故即略引西哲数人之学说观之,即可见佛学之穷理究竟矣;在希腊之哲学思想中,首先以哲学解释宇宙之本体者,为泰利士,(Thales.640—548B.C.)以为水乃宇宙之本质,以后接踵之有人认为系大气,又有人言为火,为水火土气,至德谟克利图斯,(Democritus.460—357.B.C.),又以聚离变动之原子释之,苏格拉底(Socrates.460—399.B.C.)对宇宙本体则持存而不究之怀疑态度,然其有言:「余所知者仅一事,乃一无所知。」其对宇宙智德之诠扬,亦仅成为哲学上人本主义之先导;而柏拉图,(Plato.427—347.B.C.),以理念为中心之学,以理念为实有之存在,乃永在变易中万物之理型,亦只乃对苏格拉底之学,作进一步之探求而已;亚里斯多德(Aristotles.384—322.B.C.),虽集希腊哲学之大成,但其以为宇宙乃由质料与形式渗混而成,以为万物之生成有四因,即质料因、形式因、效力因、终极因,此种多因论,又何达因果平等之知,而其全部理则,亦只能作不了义世法之诠解耳,然自亚氏死后,直至中古时期,西方已无第一流有创见之哲学家,多只不过咀嚼模仿前人之思想而已,而经院学派之哲学,立宇宙之第一因归之于一神,是使西方人智能之泉更雕寒矣,以上所引者,故可以当时西方社会,在人文科学各方面之积累体验,尚属幼稚,对人类之知识能力及宇宙人生之探究,尚未能加以反省深入,故虽大哲学家,在论理上仍难免有贸然独断以偏概全之失,即又以近代哲人之知解观之,如理性之代表人物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虽倡以理性推理之说,以窥宇宙之真相,而其所言:「我思故我在」之哲学名言,亦只落唯识学中,第六意识见分之理诠,故其究理,偏止于心物对待之二元;而康德(Kant.1724—1804.)所集创之直观上之时空,悟性上之十二范畴,(量之观念之普遍、特殊、单独;质上观念之肯定、否定、限制;关系观念方面之确然、假定、选择;姿态观念上之疑问、确说、必然。),理性上之三理念,(即藉理性之作用,而以理念为格式,以求统一悟性之所认识。)亦未超心色识用之理限,故彼亦以为人类之所能知者,只为万物之假相,至万物之真相,其称之为「物之自身」者,则不可知;黑格尔(Hegel.1770—1831.),以心色变易之因缘动因为中心,创立正反合矛盾统一之辩证法,其对宇宙理体之极究,亦只能以所谓「绝对精神」之理念了之;而叔本华(Schopenhauer.1788—1860.),则又认为意志乃一切生物之本源,亦为罪恶之渊薮,生命越进化,苦恼亦越增,但意志究属为何?彼亦无以究竟,故成为一极端悲观之哲人;其次如经验派之洛克(Locke.1632—1704.)等之学说,以为知识中之理则,乃由经验而来,则全堕根尘识用之网中矣,另有以罗素(B.Russell.1872—)为代表之新实在论者之哲学,不过在知觉中承认物质之存在,在思想中承认逻辑之存在,其要点以为论知识,该向外求,不应反身自省,故以为现象界,仅系一连串之事素而已,其知解离心性本觉大用之理事一如理体远矣!至于近代唯物论者之学说,如霍布士(Hobbes.1588—1679.),其机械之运动说,何尔巴哈(Holbach.1723—1789.)之物质与运动说,布什纳(Buchner.1824—1899.)之力与物统一说,皆只是视为常识上或自然科学上之见解,以心为物,因果颠倒,断常偏执之失大矣,他如马克思(K.Marx.1818—1883.)以矛盾为中心之辩证唯物论,则更不足将其视为哲学一谈矣,罗素曾言:「西方之文明,将不免随其文明所生之战乱同归于尽。」此语竟出自当代西方之大哲学家之口,殊足令一般世人深省,由以上西方诸位哲人之知解中,可得一明确之认识,即无论哲学上之形式论理,辩证论理,实验论理,其理解皆不出佛学中,八识变用之理量范畴,如以之为已究竟人生之理奥则仍未也,故以今日之人类知识贫乏尚有待知力之解放,以扩展其领域,则未为言之过早也。
二、佛学对宇宙人生之究竟
一般宗教思想之产生发展,故有其历史社会之缘素,以作其教化因缘之统合。但佛学之中心义理,全系由释迦牟尼佛,以其亲所悟证宇宙人生之真理,而宣化于世间者,故其圣言量,乃顿超人文知识之积累,究竟了义之理则,此为佛学异于其它宗教思想与哲学之特点所在。其所论及宇宙生命实相理体之真如奥义部份,因非未明心见性之常人心识量,所能达其理奥,本文暂不申论。其次之融通于世间法者,如心物一元,体用如如之本体论,唯识变现,缘生无性之知识论,内明本觉,体全用中之方法论,众生平等,物我一体之社会观,生死一如,无我为人之人生观,慈悲普度,智德合一之道德观,解行相应,理事一如之实践论…等,皆为剖示宇宙指导人生之理则。而佛学从根本上,即揭弃一般宗教玄学之虚无主义,及独断迷信之教条主义;以佛性本来平等,是以众生皆可成佛,真如本际三身四智之性德功用自在,非乌托邦之玄想故,人皆可得实证。为非令人迷信鬼神,崇拜偶像故,信解行证,其六度万行,皆有具体之科学实践方法。佛出人世间,不离世间觉,全知、全能、永恒、自在,身心性德之理量同于虚空,空有一如,法法平等,处处化人间为极乐,拔众于苦海,焉能谓佛学与现实人生脱节。其无我为人,舍身救世,无相布施之菩萨行,更为促进人类助与社会进化之精神动力,是故如人皆能以佛学为生活实践之旨归,则人生社会,自趋于和乐善生之大同世界矣!故论知识之真理标准,唯佛学足当之也。
三、禅学对人类知力之解救
佛学中之禅学,亦可视为全体生命智力解救之学,旨在使每一生命之个体,均自愚痴沉沦中解脱,同证无上正等正觉之理体,其在理事上,又诠全部佛学世学之理奥,故又非语言文字之可诠述。今仅于其无量义中,略谈其一,盖欲解决人类在知识方法上,所受能知方而知力之制限,禅学中悟证之「内明直觉」,实乃最精简直捷之科学方法。但其与哲学家所提倡之理性直觉诡异,盖所谓理性直觉,仍只以意识功用之理念,作为推理判断之主题;而「内明直觉」,则为转识成智之功用,使心性智德之本能,全予发挥大用。盖心体本净,量同虚空,知穷万法;心之不明,为惑所蔽,如镜去尘,照物即真矣!内明初觉,则洞达现象界因缘事理;内明二转,则六根互用,直达本体界生命之真如理体;内明三转,则心色一如,平等自在;内明同转,心性能用与宇宙之理量合一矣!然则一觉已尽,又何言门,此乃理虽顿悟,事须渐修之方便也。有人或致误会,以为此乃不科学之玄谈,佛学乃哲学之哲学,亦乃科学之科学。对佛学稍具常识之人,皆知在佛学经论中,甚多自然科学之先验,而深证者则更可窥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理奥尽诠其中。而对「内明直觉」之修学,由起行至证用,即仅论其皮毛之表德功能方法等,与今日之生理学、原子学、电学等科学皆可相资印证。某教授(非佛教徒)曾以古今学佛之人甚多,而证道者却日少,思惟方法太难,且非人皆可行可证,以疑问于笔者,事实上本简而易行,人皆可证,只在信行之诚笃与方法之当否而已。至于有关「内明直觉」修行之理径,五十一年八月份及十一月份之台湾佛教月刊中,笔者曾有「谈禅」及「谈唯心识定之修行理路」二文论及。但以笔者之体验,在理则上虽一,而方法上则又应依修学者之主客观因缘条件而决定。佛法本应缘宣化,八万四千以至无量法门本无一法之可执也。今日人类之追求知识,正同一群以巾蒙面之人,迷困于森林之中,摸索、困惑、争辩不休,欲辨明外境之究竟,以求出离善遂其生而不可得,只知向外一步步之摸索前进而不知向内自求,去面巾相,其愚执何甚!谚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性之功能乃一切知识本源之根本工具。「内明直觉」正乃扯去人类知力所为制阻之面巾之法。其修之法,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男女老少,在家出家,行住坐卧,皆可修行。一旦悟证,则能尽心性之用,亦即穷万物之理矣!与宇宙合一之大自在理体,本来如是;至将佛学哲学科学之知识,予以彻底之融合运用,以济人类之困厄,则更急待社会人士之共同努力也。

日本哪些大学有哲学专业(或着佛学专业)?
日本学校
Aaa:东京大学、京都大学
Aa :大阪大学、一桥大学、东京工业大学
A :东北、名古屋、九州、筑波、神戸、早稲田、庆应 槺
Baa:北海道、広岛、お茶の水、东京外语、横浜国立、上智、ICU
Ba :千叶、东京都立、电気通信、金沢、京都工芸繊维、奈良女子、大阪外语大、阪市立、大阪府立、冈山、东京理科、同志社
B :崎玉、东京学芸、东京农工、横浜市立、信州、新潟、静冈、名古屋工业、九州工业、熊本、立教、明治、津田塾、学习院、関西学院
Caa:小樽商科、山形、高崎経済、群马、东京水产、东京商船、静冈県立、名古屋市立、滋贺、京都府立、神戸商科、鹿児岛、中央、青山学院、东京女子、立命馆
Ca :岩手、福岛、茨城、宇都宫、山梨、富山、岐阜、三重、徳岛、爱媛、鸟取、山口、大分、宫崎、法政、成蹊、日本女子、南山、関西、西南学院
C :北见工业、帯広畜产、北海道教育、室兰工业、弘前、秋田、福井、和歌山、姫路工业、岛根、香川、高知、佐贺、长崎、琉球、成城、明治学院、圣心女子、芝浦工业、福冈 ?
Daa:神戸商船、鸣门教育、武蔵、国学院、独协、日大、専修、东京农业、京都产业、近畿、甲南、龙谷、京都外国语、京都女子、松山、立命馆アジア太平洋
Da :爱知工业、东北学院、东洋、驹沢、丽泽、麻布、创価、多摩、大东文化、东海、亜细亜、东京経済、文教、神田外语、武蔵工业、神奈川、名古屋外语、関西外语、桃山学院、产能
D :国士舘、拓殖、桜美林、武蔵野女子、京都文教、関西福祉科学、神戸女学院、爱知、中京、同志社女子、武库川女子、东北福祉、学习院女子、日本社会事业、名城、関西福祉、清泉女子、白百合女子、东洋英和女学院、フェリス女学院、静冈文化芸术、爱知淑徳、金城学院、佛教、追手门学院、神戸学院、広岛修道、藤女子、大正、名古屋女子、日本福祉、奈良、川崎医疗福祉、东京工科、工学院、大阪工业
Eaa:帝京、関东学院、共立女子、昭和女子、玉川、东京家政、文化女子、杏林、相模女子、常叶学园、白鴎、爱知学院、皇学馆、东京国际、ノートルダム清心、九州女子、久留米、活水女子、熊本学园、札幌、国际医疗福祉、女子栄养、文京女子、大妻女子、実践女子、椙山女学园、二松学舎、中京女子、名古屋学院、京都学园、京都精华、京都橘女子院、神戸女子、天理、広岛経済、千叶工业、爱知工科、冈山理科、东京电机、広岛工业、福冈工业
Ea :札幌学院、北海学园、北海道医疗、北星学园、高千穂商科、久留米、冲縄国际、青森中央学院、富士、松荫女子、静冈产业、天使、平成国际、明海、千叶商科、中央学院、金沢経済、浜松、名古屋产业、名古屋商科、城西、京都学园、追手门学院、大阪経済法科、大阪商业、大阪学院、和光、酪
农学园、宫城学院女子、常磐、淑徳、东京
家政学院、明星、岐阜女子、常叶学园、同朋、铃鹿医疗科学、大阪樟荫女子、帝冢山学院、中村学园、広岛女学院、安田女子、九州看护福祉、九州产业、别府、长崎纯心、福井工业、日本工业、久留米工业、金沢工业、千歳科学技术、东京工芸、神奈川工科、大阪电気通信
E :旭川、北海道情报、东北文
化学园、那须、関东学园、圣学院、东京情报、横浜商科、姫路独协、兵库、仓敷芸术科学、福山、萩国际、函馆、江戸川、流通経済、清和、千叶経済、帝京平成、新潟経営、新潟产业、岐阜圣徳学园、富士常叶、大阪経済法科、大阪国际、大阪产业、阪南、関西国际、九州情报、帝京科学、东亜、盛冈、东北文化学园、茨城キリスト教、东京福祉、爱国学园、四日市、川村学园女子、和洋女子、立正、镰仓女子、北陆、长野、人间环境、四天王寺国际仏教、大手前、梅光女学院、萩国际、筑紫女学园、长崎国际、熊本学园、九州保健福祉、迹见学园女子、目白、东京成徳、恵泉女学园、大谷、京都ノートルダム、追手门学院、近畿福祉、甲南女子、神戸亲和女子、広岛文教女子、圣カタリナ女子、松山东云女子、西南女学院、福冈女学院、西九州、崎玉工业、东北工业、静冈理工科、北海道工业、、湘南工科、新潟工科、大同工业、足利工业、高知工科
Faa: 八戸工业、八戸、秋田経済法科、日本桥学馆、日本文化、金沢学院、爱知学泉、东海学园、城西国际、豊桥创造、名古屋経済、松阪、山梨学院、大阪明浄、南大阪、福山平成、九州国际、名桜、北海学园北见、秀明、东日本国际、西武文理、高冈法科、岐阜経済、爱知产业、神戸国际、冈山商科、长崎総合科学、ルーテル学院、神戸松荫女子学、九州共立、桐荫横浜、大阪电気通信、仓敷芸术科学、圣徳、福山、九州东海、石巻専修、つくば国际、作新学院、上武、札幌国际、北海道浅井学园、杉野女子、鹤见、新潟青陵、山口东京理科、徳岛文理、岐阜女子、光华女子、大阪电気通信、帝冢山学院、梅花女子、甲子园、神戸海星女子学院、広岛国际学院、姫路独协、吉备国际、広岛国际、福山、梅光女学院、冈女学院、道都、西日本工业、第一工业
Fa :朝日、中京学院、奈良产业、広岛安芸女子、徳山、宫崎产业経営、帝京平成、驹沢女子北海道东海、东和、北海道文教、青森、弘前学院、仙台白百合女子、宫城学院女子、郡山女子、东京家政学院筑波、骏河台、圣学院、敬爱、淑徳、和洋女子、相模女子、新潟国际情报、金城、岐阜圣徳学园、中部学院、静冈产业、中部、东海学园、平安女学院、大阪樟荫女子、摂南、大手前、东北女子、东北生活文化、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十文字学园女子、松荫女子、金沢学院、东海女子、大谷女子、相爱、呉、四国、帝冢山、美作女子、九州ルーテル学院、尚絅
F :プール学院、东北文化学园、九州共立、高松、四国学院、苫小牧驹沢、桜花学园、仓敷芸术科学、くらしき作阳、比治山、いわき明星、奥羽、千叶商科、帝京平成、东洋学园、敬和学园、新潟产业、富士常叶、爱知みずほ、常磐会学园、京都创成、英知、神戸山手、福冈国际、鹿児岛国际、鹿児岛纯心女子、稚内北星学园、东京纯心女子、名古屋文理、铃鹿国际、大阪国际女子、大阪明浄、冲縄、名桜、爱知文教、就実女子、志学馆、高野山、宫崎国际、园田学园女子、山阳学园、上野学园 没有佛学专业, 这里有的有哲学专业
以上就是七七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七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