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 12:14:30 | 七七网
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应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1、世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温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一般大陆东岸多,大陆西岸少。
2、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表现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气候一般包括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人类汹动。
4、凹坡通视,凸坡不通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由高向低,等高线由密变疏为凹坡可通视;等高线由疏变密为凸坡不能通视。
5、在等温线图上,洋流的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相同的,即等温线往哪个方向凸,洋流就往哪个方向流。
6、正午太阳方位
太阳直射点在观测点以南,正午太阳方位位于正南方,北回归线以北全年,赤道与北回归线间超过半年,太阳直射点在观测点以北,正午太阳方位位于正北方,南回归线以南全年,赤道与南回归线间超过半年,太阳直射点在观测点上,正午太阳方位在正上方。
7、点、线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运动
由于地球的自转,点(日出点、日落点、地方时为0和为12点的点)线(晨昏线与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运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8、赤道附近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主要是地势高,降水量较少。
9、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不在赤道地区,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原因①地处热带②东南信风迎风坡②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10、南美洲西海岸的气候类型。
11、南美洲南段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西侧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迎风坡),东侧是温带草原(荒漠)(背风坡)。
12、日期
日期问题:从图中所给信息判断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与180°经线是一个突破口
判断新一天所占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
两地处于同一日期的时间长度计算:是两地间过180°的弧的经度差:15°
13、正午太阳高度
(1)纬度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靠近某点,该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大,远离某点,该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小。七七网
(3)极值:特别注意南北回归线间地区的极值
14、特殊条件下经纬度数值的判断
(1)北半球某地的纬度数值即该地观察北极星的仰角,也就是北极星的地平高度。
(2)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已知一条经线的经度为x,则与它正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y=180一x(x、y所属的东、西经不同)。
15、地球上对称点经纬度的判断
(l)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点):经度相对,和为180°。
记忆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是在大量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要记忆大量的地理事实,诸如地理事物的名称、物产等等,成为区域地理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在系统地理的学习中,也仍然免不了对具体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理论的实证部分。因此面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必不可少地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考试时,古文的知识点和修辞方式都是曾经在书本上出现过的,所以课本的语言点一定要熟悉、高考前两个月坚持每天做古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大概小篇短古文三四篇,现代文两篇,做完认真对答案.对古文是找出自己知识的缺漏.对现代文是知道不同的问法有不同的答法.找出自己和答案的差别。
首先要弄懂语文常识,比如表达方法,修辞,说明方法,记叙顺序等。多读课外书,提高阅读水平,建议多看中外名著,古诗词,尽量做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句,不过要坚持,不能三天捕鱼,两天晒网。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抓住重点
这里的重点指的是分值较大、你容易丢分的地方,并不是像数理化那样的重点学习内容。虽说语文题目比较灵活,考察范围也比较广,但是高考语文也有固定的题型,同学们可以针对题型进行专项的练习。
掌握主观题答题技巧
语文主观题就是除了选择题以外的题目。文言文翻译的时候,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把老师平时强调的重点词准确翻译,句子大意通顺基本就没什么问题。
简答题的话,一定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就是分点答,标上序号,字可以丑,但是字迹一定要清晰,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不然密密麻麻的一长段阅卷老师都懒得看。
作文
作文只能靠平时积累了,多看看作文素材并且分析素材的立意,相信大家都知道写作文三部曲,一是优美的开头,二是内容(引用素材),三就是结尾了。
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一般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如果是材料作文,一定要仔细看材料,清楚写作要求,围绕材料确定立意。命题作文容易把握一些,给了题目就相当于给了写作范围,相较于材料作文来说简单一些。
不管是哪种命题形式,作文立意一定要积极向上、新颖,语言要优美。在运用作文素材的时候最好是时事热点,老的素材很多人都用过了,不会引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文章一定要紧扣主题,千万不要偏离题目,不然作文就毁了。
高三学霸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合集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应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高三地理知识点整理合集1、世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温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一般大陆东岸多,大陆西
高三地理知识点整理重难点归纳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三地理必备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
高三学霸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合集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应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高三地理知识点整理合集1、世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温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一般大陆东岸多,大陆西
高三怎样提高理综成绩?理综一直是最让人头疼的一门学科,高三怎样提高理综成绩?学习,是需要循序进渐的,而非一日之功。高三同学们想要提高理综成绩,要掌握方法,下面是谋考网小编整理的《高三怎样提高理综成绩?有哪些方法》,供参考。高三提高理综成绩:平时练习应注意高三课堂上认真听讲,放学温习一两遍。推荐联想记忆法,将自己记不住的东西编成顺口溜,记忆会更深刻。1、高三了,要从简单的理综题入手,增加自信心;
高三英语重点知识点梳理有哪些必看的知识点高三英语学习方法应该是提高语言知识的准确性和综合性,并努力提高做题技巧。积极记忆高中课本中出现的生词及词组,理解其用法,并适当运用一些正、反义词对比,相似词对比等方式加强记忆。这一步虽然枯燥乏味,但少了它是万万不行的。高三英语重点知识点有哪些linkAtoB将A和B连接起来referto1)提及,指的是……e.g.Whenhesaid“somestude
高三地理知识点整理重难点归纳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三地理必备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
高三地理知识点整理重难点归纳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三地理必备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
高三学霸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合集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应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高三地理知识点整理合集1、世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温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一般大陆东岸多,大陆西
2023-05-06 13:26:37
2023-06-05 07:57:32
2023-06-20 02:52:30
2023-05-20 04:52:08
2024-03-13 11:46:01
2023-05-06 10: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