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哲学系是这所学校的强项专业之一,为我们国家培养了非常多的哲学人才,每到毕业季,各个相关机构纷纷到清华招聘人才,因为这个原因说清华大学哲学系就业前景是很好的。
拓展回答:
清华大学哲学专业好就业。
清华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26年,由哲学家金岳霖、冯友兰等人创建。1952 年院校调整以后,清华大学撤销了文科,哲学系教师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在清华大学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新进程中,清华大学哲学系于2000年5月正式复建。
拓展回答:
清华大学的哲学专业,一般情况下都是要读到博士留校任教吧,也可进入博物馆档案馆或者高中,中学工作。
清华大学王牌专业?
清华大学是国内的最高学府是各位高中学生心中的殿堂,一般情况下各个专业都很牛,超级难通过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王牌专业有不少,主要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以、金融专业、机械制造及土木工程专业等。以上信息供参考。
拓展回答:
一、金融专业
清华大学的金融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8名、副教授13名、助理教授8名。想要通过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金融专业,还是很难的,可以说,里面的学生,都是每个省份市的理科状元,但是,假设通过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金融专业,大学生毕业出来基本都是有机会找到很好找的工作,因为清华大学本身与汇丰等各大银行建立的人才输送联系,毕业后面就等于拥有了“金饭碗”。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始建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与发展,已发展成为中国大学计算机学科领域内具有优秀教学、科研实力同时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计算机系,在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建设中都奉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一代一代的清华计算机系学子,也是持续性的突破创新,在国内和国际上取得了不少的大奖。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于 1988 年,由化学工程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程物理系的材料物理专业、原机械工程系的金属材料专业组成。20 多年来,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做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大大提高了清华大学材料学科的实力、学术声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
四、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
清华是以高压电著称,可以说是北京地界上的龙头老大,电气专业也是最牛的。但是,该专业的复习深度相对较大,就业面积比较广,未来的"就业前景可是很乐观,毕业生毕业后面去电业局或者工程局都是不错的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机械制造的要求也在持续性提高,清华大学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最近这些年来可是发展得很火爆,含金量高是很值得报考的一门专业。
五、土木工程专业
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很出名,名气很大,社会认可度也很高,清华也是中国理工实力排名第一的理工院校。而且,清华拥有其他大学没办法比拟的影响力优势、师资优势和生源优势,因为这个原因,它的该专业毕业生有的时候,候比其他大学的该专业毕业生更为吃香。这个专业百分之五十的人,毕业后面也是去到了施工单位,一般情况下就是去做甲方了。后面的剩下一些,基本都是去考研深造,后面去到设计院等等工作。
七七网
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如具有扎实的物理理论的功底和应用方面的经验,能够在很多工程技术领域成为专家。中国每年培养本科应用物理专业人才约12000人。和该专业存在交叉的专业包括物理专业,工程物理专业,半导体和材料专业等。人才需求方面,中国对应用物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仍旧是供不应求。目前,很多物理研究的课题仍旧是基础性的,往往需要大量 的政府的政策性投入,难以实现产业化,这对于打算毕业后从事应用物理研究的人员来说,是应该做好思想准备的。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速度的增快,很多物理行业研究出的前沿技术很快便得到了应用,例如中微子通信,就是目前热门课题之一。随着现在学科交叉与学科细分现象的日益明显,知识的更新程度非常快。像应用物理这样基础性专业的人才,由于其可塑性强,基础知识扎实,反而越来越能得到各个行业的重视。

有些什么大学金融管理系好呢?(分数线一本多20分左右)
深圳大学百科名片 深圳大学深圳大学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综合性大学。1983年成立,学校坐落南山半岛,面临后海,遥对香港。占地1.44平方公里。现拥有文学、理学、工学、
经济学、管理学、
法学和
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5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3个、二级学科点66个,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领域2个,博士学位学科点3个(其中一级学科点1个)。由于校园种植着大量的荔枝树,所以学校的又被称为“荔园”。校园风景极其漂亮,被称为中国最漂亮的十所校园之一。 中文名:深圳大学外文名:Shenzhen University简称:深大,SZU创办时间:1983年类别:公立大学现任校长:章必功知名校友:马化腾,史玉柱所属地区:中国深圳目录[隐藏]学校简介 办学理念 师资力量 院系设置 科研奖项 教学设施 相关问题 知名校友
[编辑本段]学校简介 深圳大学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建校26年,深圳大学实现了办学规模由建校规划4000人到实际在校 深大文山湖生30000人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办学层次由学士、硕士到博士教育的三级提升,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深圳大学现有后海、西丽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3.16平方公里。老校区1.44平方公里,坐落在深圳市南山后海湾,依山起伏,荔枝成林,花木繁荣,环境优美;新校区位于西丽大学城,1.72平方公里,现已开始动工兴建。
学校继续完善教学科研设施。图书馆藏书达426.8万册,建设了完备的校园网服务系统和校园一卡通身份识别、选课注册和货币支付系统,网络端口35000多个,初步建成新一代数字化校园。《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荣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奖”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奖”。
学校同境外50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在国内率先开办了与英美高校合作的“双校园、双语种、双文凭或单文凭”办学模式,联合培养“双校园”本科生累计2000余人,吸引了66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深大求学,年度留学生达1500多人次。
学校积极开展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实行聘任制、学分制、勤工俭学、后勤社会化等方面作出有益探 深大文科楼鸟瞰索。1995年通过国家首批本科教学合格评价,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7年实行学院制,明确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思路。2000年确立了从单纯教学型向教学与科研并重型转变的办学目标。2005年经批准成为工程专业硕士授权单位,新增2个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领域。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建校25年,深圳大学紧随深圳特区快速发展。1995年,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硕士学位授权。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博士学位授权。
学校形成了“视野开阔,注重实际,热衷创新,崇尚竞争”的人才培养特色,7万毕业生绝大多数扎根深圳,用人单位总体评价优良,办学满意度不断提高。涌现了马化腾、史玉柱、周海江等一批杰出人才。他们锐意进取,勇于探索,为深圳经济特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学校坚持本科立校。以本科教学为中心,适应本科教育大众化,树立并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 深大图书馆北馆薄发、经世致用;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做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精心锻造教学特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建设省级名牌专业9个(
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金融学、
建筑学、
生物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商管理、法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近四年,在校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13 篇,其中,英文论文14篇,SCI收录9篇,EI收录15篇,ISTP收录6篇,CSSCI收录3篇;学生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1项已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2004~2006届学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分别是106人、162人、201人,逐年增加;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学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七十一。[1] [编辑本段]办学理念 学校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以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 留学生楼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和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文艺、体育设施精良,是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有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
深圳大学坚持办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实行了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的改革举措。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深度完善学分制,探索本科教育的“双证合一”(毕业证和学位证),探索大学素质教育体系,探索因材施教、选拔优秀的教育方式,深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公共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评价对象、以学术影响和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研水平评价模式。着眼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改善学校管理体制。从民主管理入手,建立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计财工作教授委员会,确立人才招聘和资源分配的学术主导。启动以职员制、聘任制、内部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后勤社会化力度,追求精致管理和精致服务;建设民主、和谐、充满学术自由、人文精神和青春活力的校园环境。
深圳大学将继续解放思想,紧随特区,不断探索,着力建设立足深圳、面向国际的高水平、有特色、创新型一流大学,为实现“高校之林,后来居上”的宏大心愿努力奋进。 [1] [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教育部十分重视深圳大学的创办,选派原清华大学副校长、两院院士张维出任首任校长,从北京大学、清 古石今人华大学等国内名校抽调一批名师担任系主任。
学校师资优秀。2006年8月,在编教职工1795人,专任教师122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236人,副高职称456人;硕士学位 510人,博士学位464人,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8%。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59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2人。教师平均年龄40岁。学校特聘双聘院士6人。
学校现有2259教职工,教师队伍具有“博士多、海归多、高职称多、年轻化”特点;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占78%,博士学位比例占55%,平均年龄41岁。有院士3人,特聘双聘院士7人。[1] [编辑本段]院系设置 学校实行学院制。设有师范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
传播学院、经济学院、财会学院(筹)、管理学 石头坞广场院、法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材料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医学院、高尔夫学院(民办公助)、成人教育学院等24个学院;研究生部、体育教研部、社会科学教研部和留学生教学部等4个学部;图书馆、
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体育场馆中心等3个教学辅助单位。
深圳大学现有24个学院,学院拥有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等9个学科门类57个本科专业,70个硕士点,3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9个省级名牌专业。
经济学院
有
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物流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拥有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
统计学、
会计学等6个硕士点;政治经济学专业1个博士点。
法学院
有法学、
社会工作2个本科专业,有国际法、经济法、宪法行政法、刑法4个硕士学位点,并有法律硕士(JM)招生权。其中,法学专业已被广东省评为省级名牌专业,也是国内同领域领先的专业。
师范学院
拥有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学、
美术学6个硕士点;2006年获教育硕士授予权。
文学院
有
汉语言文学1个本科专业(含师范),拥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哲学等6个硕士点。其中,文艺学学科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
外国语学院
开设
英语(含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教育、英法双语五年制专业方向)和
日语2个本科专业,拥有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
语言学与
应用语言学2个硕士点及西方研究所、日本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所、语言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
传播学院
现开设有
新闻学、传播学和
广告学3 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新闻传播、广播电视、
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策略和广告设计等5个专业方向,还拥有传播学1个硕士点。本学院独立培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与
武汉大学合作)。
艺术设计学院
拥有
美术学和艺术设计2个硕士点。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有
数学与应用数学(含
金融数学、运筹与统计、
数学教育三个方向)和
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本科专业,拥有 办公楼基础数学、应用数学2个硕士点。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现开设
应用物理学(含信息物理工程方向、薄膜及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方向、核技术与应用方向)、物理学(含师范方向)2个本科专业,理论物理专业1个硕士点。
化学与化工学院
现设有化学、
应用化学和
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应用化学(工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2个硕士学位点。
生命科学学院
现开设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2个本科专业;拥有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学3个硕士点。其中生物技术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细胞生物学是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细胞生物学和植物生理学为校级精品课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设有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光学和光学工程2个硕士点,以及光学工程博士点和华南地区首个光学工程博士后流通站。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光学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光学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
材料学院
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1个,设光电信息材料、高分子与生物材料、金属与能源材料、无机非金属与纳米材料4个专业方向;拥有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学2个硕士点。其中,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为广东省高校重点扶持学科;并建有深圳市特种
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
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2个本科专业;拥有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3个硕士点,1个博士点(与光电学院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建)。其中,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是广东省名牌专业。
光电工程学院
拥有
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光电信息工程2个本科专业,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3个硕士点,光学工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光学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信息工程学院
设有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有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等7个硕士点,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点1个,工程硕士领域2个。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IT专业首批12个名牌专业之一;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2个本科专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3个硕士点。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省级名牌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拥有建筑学一级学科之下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2个本科专业;以及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4个硕士点以及1个工程硕士点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其中,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和名牌专业。
土木工程学院
包括土木工程、
工程管理、
交通工程3个本科专业;还拥有结构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及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3个硕士点。其中,工程管理专业已通过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评估。
医学院
目前拥有两个本科专业(
临床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一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管理学院
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
行政管理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6个本科专业,以及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中外政治制度与MBA专业硕士6个硕士学位点,管理学其中,工商管理专业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招生规模与水平逐年攀升,学生就业率90%以上,各专业在全国综合大学最新专业排名中均评为B+水平以上。
高尔夫学院
现设工商管理(高尔夫管理)本科专业,并拥有体育人文
社会学硕士点。[1] [编辑本段]科研奖项 学校坚持学科兴校。建有12个省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政治经济学、国际法学、文艺学、传播学、光 友谊
林学、细胞生物学、材料物理与化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结构工程);1个教育部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室);1个科技部国家生化中心(深圳国家生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7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激光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现代通信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1个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现代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
学校坚持科研强校。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评价对象、以学术影响和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研水平评价制度,设立政府奖后奖、学术创新奖、成果转化奖、重大项目奖。2003~2006年承担纵向科研项目615项,其中“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112 项,国防科研项目25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818项。教师发表论文578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19篇;出版专著224部、译著30 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2项。2005年实到科研经费6100万元,2006 年突破9000万元,其中横向课题经费超5000万元。[1] [编辑本段]教学设施 教学科研设施优良。校园总面积144万平方米(2160亩),按2006年8月全日制在校生18348人计,生均占地78.48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9.62万平方米(另在建2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345499平方米,生均18.83平方米,其中教室110536平方米,实验室102565平方米(含教学实验室50450平方米),图书馆51589平方米,体育设施用房62542平方米,学生活动中心楼4128平方米,行政办公楼14139平方米;学生宿舍197639平方米,生均10.77平方米;学生餐厅等其他建筑物53105平方米。教室座位18511个,89.6% 的教室多媒体化。教学计算机5857台。每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和语音座位98.89个、教学计算机31.92台。2006年12月,全校仪器设备总值 39999.88万元,按折合在校生数24584人计,生均16271元,其中教学实验设备10463.56万元,生均4256元。实习基地126个。图书馆藏书376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50万册,生均102册。学校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建有完备的校园网服务系统和校园一卡通身份识别、选课注册和货币支付系统,网络端口29861个,生均1.38个。